[转]智能机器人制造技术(理论基础)

7 提交 / 0个新回复
最新回复
[转]智能机器人制造技术(理论基础)

本文作者:莫若莫名挪开心
 
长期记忆就是反复次数多的记忆,长期记忆相当于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自由记忆相当于应用程序。内/外感受系统相当于程序自动采集器。刺激感应系统相当于采集程序分类器。思维系统相当于采集使其(解码)转存/(反应)感应,受储存后的程序指挥,控制行为的机器。
智能机器人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默读、思考、做梦等,其运动路径只在思维系统、储存系统之间。程序使物体运动/反应产生的刺激,往往是愉悦的。思维其实是复杂的条件反射,仅从部分宏观角度来看,其复杂程度取决于储存的记录数量与种类。思维系统同一时间可以处理多种程序,其优先取决于处理程序产生的愉悦程度,愉悦程度过低的会因程度高的影响,可能因此不被储存,不但愉悦程度,就算是痛苦程度也一样,可以说只要是刺激到达某个极度,就会如上所述。
思维的过程是:因各种原因(如刺激、反馈等)将记录从储存系统中二次提取出来(有时也可自行生成),在思维系统中进行处理后,储存回储存系统中,就这样一直循环。上述过程就像一个人问,一个人答,只不过问和答是同一个人,其中问的内容是自己储存系统中的记录,而这记录会因提取出来自己加以回答(反应),回到储存系统中,此时的记录已经更新、加长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因思维本身的某些特性,其运算速度是远要高于与他人对话的速度。
从以上基本可知思维方式是类似于与人一问一答的过程,只不过类似过程全部在自我内部(主要在思维系统与储存系统之间)完成;更简单的说,思维就是内部储存记忆提取、处理,的一个不断连续的过程。提取记录的过程中,其它程序也在同时运行(思维系统基本上可同时运行3种程序、思维等),因为外部刺激或内部刺激度的原因,当内或外程序运行时,产生的刺激度高出当前正在思维系统运行产生的刺激度,就会产生思维间断、提取记录出错、干扰、更新(灵感)等情况,最终刺激是帮助思维,还是影响思维,主要取决于刺激产生的原因,刺激是否达到极度,如果是与思维相应的(和想的内容类似)就算刺激较高一般也不会影响思维的正常运行,有时还可能帮助(提升)思维的进展;相反,就算刺激不高,也可能会影响到思维的正常运行。因为大量的刺激会影响其它思维、程序的正常运行,所以刺激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刚好就行。
在思维方式当中,经过提取、处理后的记录会在下次循环中出现(提取),再次更新(处理),一直下去,直到刺激、反馈等原因产生的问题解答后结束。相对而言,思维可以看成内部问题解答的过程。思维方式当中,处理提取的记录是将记录当成问题,在储存系统中提取出相应的应答记录来补充提取的记录(对原来提取的记录加以修改、加长),如果不把修改的记录进行一次储存(闪存),修改后的记录是不会被感受到的,因为闪存(在储存系统中)后,刺激感应系统才会将其感受到,所以每次修改后都要进行一次储存(闪存),通常思维系统的大多数反馈运动是默认不易被刺激感应系统感受到的,思维就是其中能被感受到的特殊反馈。在外部感受器(听、触等感应器)产生的刺激中,思维系统会对某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刺激产生特殊的反馈(把刺激转化为相应的问题,余下同上)。
储存系统中有一个基本反应库,基本反应是一种思维在通常情况下时时刻刻都会使用到的后天形成常用反应(基本反应可根据思维系统等产生或发生改变,其中学习就是使基本反应产生的一种方式),如骑自行车等;而自动反应是先天形成,如在低温环境下,身体会颤抖等。基本反应会因某些内/外部刺激反应,自动运行,其往往多个同时运行后才能产生一套连续的行为(动作)。基本反应库会根据反应的次数来对不同类型的基本反应进行排序,通常情况下默认采用使用次数多的进行使用。要记住基本反应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产生来自多方面,如自动反应、外部刺激等。
正常情况下,当刺激淡化后,会产生新的刺激需求,刺激感应器中的刺激储存库会根据刺激需求,发出获取新刺激需求的指令,因此刺激储存库会不断更新;通常情况下,产出的新刺激需求会因刺激储存库中存在的刺激而定,刺激储存库是与记忆储存器相对应的,因为记忆储存器中储存的长期记忆与刺激储存库中的高刺激度刺激对应、记忆储存器中储存的自由记忆与刺激储存库中的低刺激度刺激对应,因而当对某些事物产生高刺激度,往往就会产生长期记忆,同样,产生长期记忆时,刺激储存库就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刺激单位,但它们不是绝对,在某些基本反应与特殊刺激、自动反应等作用下,它们就有可能单个存在,对于这种不对应存在的刺激单位或长期记忆,我称之为隐藏刺激、记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隐藏的刺激、记忆会与类似的记忆、刺激结合,产生特殊的反应,我称之为隐藏反应(反应时……)
 
刺激需求的产生不仅与刺激高低有关,而且也与刺激产生的快慢有关。其实新的刺激需求产生并不是一定连续的,因为有些时候是有间隔的;新的刺激需求不一定要是外部产生的刺激来提供,有时也有可能是内部产生的刺激来提供。梦产生的因素之一,就是内部的刺激需求(因新刺激需求,而来自内部产生的刺激),要注意内部刺激一般(通常)是不会被储存的。
刺激感应器与基本反应库等的作用往往是自动执行的,因其的特殊性,不会被思维系统感知到,当刺激感应器连续产生高度刺激时,不但弱的刺激反应淡化,甚至连其他种类的刺激、反应等也会受到牵连;当由一种事物、东西等产生连续刺激(不排除多种事物、东西等的间隔连续也有同样的可能性),且刺激度不是特别高,长久下来就会产生厌倦感(其产生的时间还要更具产生刺激时的总总因素而定),影响其它的行为等,当刺激度高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可能恰恰相反:由于高度刺激的特殊性,除了本刺激,其它的行为、刺激已无法继续正常工作、产生了,所以高度刺激可能是连续的,通常是不会受到其它事物的影响而完全停止,要想使其停止就需要使其产生高度刺激的东西、媒介等消失、停止工作等或刺激时,一但产生间隔,在间隔时因种种原因当刺激度产生下降时,其它刺激取代了其地位(通常是暂时的),将有可能使完全停止,但尽管如此,也还是要看此取代地位的刺激是根据什么产生的。刺激度的高低或其它反应的高低,并不是固定的值。而是变量的值,因为这些所谓的高低是可以互相影响而变化,或应外界因素而变化的。
储存的刺激、记忆等是可以在自我调取中二次产生相应的记忆、刺激等的,只不过相应产生的这些东西强度是根据自我调取时情况而定的。
需要时多方面刺激往往要比单方面刺激的效果好。思维的产生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到达某些特定的要求,就能产生思维,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方式不是唯一的。默读等方面的存在,可以表明内部储存的刺激、记忆等,可以内部自我调整,在调整时,刺激产生记忆、记忆产生刺激;其实大部分刺激、记忆等的对应方是不确定性的,它们只是大该可变的,就如同根据大脑写出来的字,在二次感受时,是不一样的,有一点要记住的就是大多数刺激、记忆等都是不确定性的,没有大概的值,但不排除个别确定性的存在,与外部刺激相比,内部刺激(默读、默想等)在正常情况下要比应外部产生的刺激更容易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对事物表达的时候是不连续的,会因为其它的反应受到影响,其影响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短暂的,但不管是连续或短暂的,都有可能使原来的想法暂时停止,它取决于其它反应产生的刺激大小(不是绝对的)。如果由其它反应产生连锁反应时(不断由其它反应代替原想法),在回想的时候有可能忘记原想法(也就是有可能不被储存)默读、思考等,其实也属于内部刺激需求,所以不是“因多个刺激”(不是绝对的)反应等产生,一般是不会被储存的(也就是瞬间性的)。特别要记住的就是文章所有的数字性字词都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所有不能过于迷信。
我是搞模拟的,不是搞心理学的,只要达到基本上能模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的完全和人脑一样,如果盲目的一样,自会使自己越陷越深。
在研究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因数,那就是人脑内部会因某些化学物质的增多而发生变化,其此类化学物质的产生增长是不确定性(可能来自多方面);其实这些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我只是在模拟,不是在克隆!
想法是非连续性的,如当对事件进行描述时,想的和说的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记忆也是如此,如不注意看的东西是不会完整的记到自己的脑子里的(过目而忘)。
非连续性就是遗忘,而遗忘并不就是遗忘,人的思维之所以“复杂”就来源于此。刺激也是可以组合的,多种刺激共同组合下,往往就会产生不同是刺激度。
 

连续性记忆,就是说从感受到记忆是一个半连续性的过程,那何为半连续的过程呢?它就是指感受是一个非连续性的过程,而记忆是一种连续性过程,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非连续的如何成为连续的?其实很简单,因为非连续的是感受,而不是记忆,所以可以看出在开始记忆之前,感受就已经开始了,记忆时也就是记忆之前闪存的感受,虽然感受是间断的,但记忆却可以连续,也就来源于此。(记忆与感受的如上所诉只是个人为了解释此类问题的一中假想。并不表示其有足够的正确性!)
我的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理论,一种只针对于“意识”机械设计前的规范理论,因此,这些理论中关于意识方面的理论中绝不能运用到人意识的理解,也绝不是人的意识,切忌!
与人类相同,我准备研制的意识机械也是需要感受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听、视、触三觉,可以说这三觉就是促成思维复杂性的要数!
思维也是会自动合成的(思考问题时,产生与内容不相干或相干的事情、问题等,大多数为不相干的事情、问题等),正常情况下,其自动性是不易呈现的,还有就是就算是其呈现后,也是不易被人察觉的(除非特意想或做某件事的时候等)。
自动合成往往是在思考问题时,受到外部刺激等的影响后(正常情况下在思考不专心时可能性较大),自动在人脑中形成的一种想法(就类似于三心二意);对于某一些事情想不起来的时候,等了一下后,再想,有可能想出来,此类就可能是自动合成起的作用,简单的说自动合成就是所谓的三心二意,但又不是三心二意。
文章中举例说的大多数是单个行为,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多个组合运行,所以文章中有些东西看起来无法到达某些作用或效果,这是因为为了使人易理解,单个举例出来说而产生的结果,但要是想完全理解和明白,就需要上下文连起来看懂与读懂这样才行。
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就是当以前有意识做某事等的做某事到现在无意识(其实也是有意识的,只是半不受控制)的做以前做过的同一件(类似的)事等,也就是常期的做某事后,其动作被基本反应库给储存,用于未来(受到或产生刺激后)做同一件事(这也就是基本反应库的作用之一),如大脑空空时(没有实考问题、大脑放松等),开始自动(类似的)做以前常做的事(这个例子就是习惯产生的简单说明)。
控制出错,就类似于想动左脚时,动的却是右脚;想动右脚时,动的却是左脚,或干脆动某脚时,感觉没动,仔细观察后,原来是另一只脚在动(因为种种原因,控制出错的详细过程以后再说)在书面表达时(如写作文),要想写的只字是先闪存在储存系统中的,而不是想一个写一个,所以写的与想的有可能不一样(闪存的容易受种种因素而改变,如想的字不会写等等)。
学习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它促使了基本反应库中后天反应的形成,学习系统最活跃的时间往往是在其它系统构建中时,及大脑记忆系统容量不够时(没有多少东西储存着)“幼年”时期最为常见。
学习系统是自动的,通常情况下不被感知的,学习系统类似于刺激与反馈,在做一件事时,都有可能将其自动记忆到基本反应库,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刻意的,另一种则是非刻意的,刻意的就是有意识的学习,非刻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动。其实学习系统中系统两个字是可以忽略不要的,因为学习在反馈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当然在某些时候学习系统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非刻意学习也是有选择性的,因为要学习的东西都在长、短期记忆中自动选择,一般选择刺激高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动选择就会“变弱”被刻意性的学习代替,因为刻意产生的刺激通常是高于非刻意的。
行为系统允许自动组合,即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非存在行为指令”(新的行为指令),而这种行为指令往往是不易被完全储存的,自动组合是一种常见的“事”(相对于我研究的人工智能来说)。

 
 
 
刺激到达某个程度,就可能“上瘾”,当然也是有其他因素的,如外界因素等,示例:经常吃辣椒后,感觉不到辣,并不一定就是味觉丧失,而就像上面所说的刺激度高后,影响了其他的弱刺激,同时也证明了刺激也是分各种刺激,如视觉刺激、味觉刺激等,一般都是各不影响的,当然也有例外,因为不同种类的刺激也是有排序的,从各刺激的高低分的,如视觉刺激往往比味觉刺激要高(为适应环境,生物因此进化来的),所以如果视觉刺激过高的话,就会影响甚至无法感受到其他刺激,当然只有很少数的刺激才有可能办的到,通常情况下要想办到,往往是多个高刺激组合下才有机会(而这些高刺激,正常情况下也是由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造成的,如看电视等),如果外界因素是分散的,且各分散的外界因素都有类似的高刺激度,那就会使大脑不断的自动调整,如专心看电视的时候,有时会受到外界强烈噪声的干扰,暂时听不清电视的声音等。在感受刺激时,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的话,就有可能烦躁(有些烦躁就是大脑无法自动调整的过程表现之一);而特定频率的刺激则会产生痒。
我最新的逻辑推理表明,物质是否有思维与意识(对我而言,两者是类似的),关键是否存在“景物对换”或者说是“景物互换”,“景物互换”中的“景”表示外部反应(或反馈刺激等外部因素)物表示外部含义(即意思内部基本因素),简单的说,就像语言与其代表的含义,也就是什么代表什么,什么是什么,“景物互换”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动物与微生物,应该都存在类似于“景物互换”的性质(功能),而“景物互换”的强弱直接导致了生物的思维形式与聪明与否(生物的思维,个人认为应该是大同小异的),“景物互换”类似于反馈,但不同于反馈。
思维=“景物互换”+刺激选择。
基本反映库中的语言库有一个常用词汇库,用于未来对话与思考时的快速反馈,人与人的对话是不许要组织,就是因为“景物互换”为此起的决定性作用,“景物互换”初期是非常简单的,而随着记忆内容等东西的增多,“景物互换”在宏观感受上变的“复杂”,如一开始对石头有了概念(语言的表现)后,看到石头就知道石头(视觉上的感受与刺激)是石头(语言的表示),当然实际上概念也不一定是以语言(严格上就是声波!)的形式来表示。